2025年9月25日至26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知名学者、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前院长杨洁勉教授应湖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邀请,来校作《国际关系史》专题系列讲座。讲座围绕“主导思想和基本方法”“二战后亚非拉兴起”“冷战国际体系改革”三个主题展开,深入剖析国际关系史的发展逻辑与研究路径,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内容厚重、学理深邃的学术盛宴。
 《国际关系史》(第一讲:主导思想与基本方法)
 在本场讲座中,杨洁勉教授首先指出,国际关系史不仅是一门关于国家间互动的历史,更是一门与哲学方法、政治理论、社会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的学科。要理解国际关系的发展,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透视历史进程。他强调,历史不是孤立事件的堆砌,而是社会力量、经济结构、国家利益和文明交流长期互动的结果。因此,研究者需要摆脱碎片化的研究倾向,从宏观历史逻辑中把握国际关系的本质。
 
 在研究方法上,杨教授强调实证研究、规范研究、历史分析和定量研究的综合运用。他举例说明:实证研究能帮助学者在大量数据和档案中发现规律,规范研究则为学术成果提供价值引领,历史分析凸显因果逻辑,而定量研究则在全球化和大数据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论文写作和学术探索中,青年学者既不能拘泥于单一学派的框架,也不能囿于方法论的碎片化。真正优秀的研究,往往是多种方法的交叉运用与相互印证。
 他还特别提醒研究生们,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要学会从更长的时间维度和更广的空间尺度来审视国际关系。例如,西方国际关系学科强调权力均衡与制度建构,但中国学者应结合自身经验,探索兼容并包、融合中外的研究范式。互动环节中,师生们围绕“如何处理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如何在论文写作中创新”展开讨论。杨教授鼓励大家既要守住学术诚信的底线,又要敢于突破理论藩篱,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声音。
 《国际关系史》(第二讲:二战后亚非拉兴起)
 第二场讲座中,杨洁勉教授系统回顾了1945年以来亚非拉民族解放与独立建国运动的历史脉络。他指出,二战极大削弱了欧洲殖民帝国的力量,战争的破坏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为殖民地国家争取独立创造了契机。冷战背景下,美苏两极格局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兴国家的发展,但也为其提供了在大国竞争中争取空间的机会。杨教授详细梳理了非洲独立的历程:从1960年“非洲独立年”的17个新兴国家,到1970年代葡萄牙殖民地的解放,再到90年代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终结,亚非拉国家逐步登上国际舞台,形成了被称为“全球南方”的整体力量。
 
 他特别强调,第三世界的崛起不仅改变了全球政治版图,更推动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多极化。联合国成员国数量由最初的51个迅速扩大到如今的近200个,国际关系的主体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亚非拉国家不仅是国际秩序的“跟随者”,更逐渐成为规则的塑造者。例如,在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的倡导下,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新国际经济秩序”的设想,呼吁公平贸易、科技转让和制度性话语权。杨教授提醒学生,不能忽视这些运动对当今全球治理体系的长远影响。
 互动环节中,学生们就“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在发展道路上的合作经验”提问。杨教授指出,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合作之所以被视为“全球南方”合作的典范,关键在于彼此尊重、平等相待和不干涉内政。他勉励青年学者从比较视角理解亚非拉国家的经验,避免以单一的西方模式为衡量标准,而是要从不同文明与多元道路中汲取智慧。
 《国际关系史》(第三讲:冷战国际体系改革)
  在最后一场讲座中,杨洁勉教授深入剖析了冷战以来国际体系的演变。他指出,联合国在战后建立的集体安全机制是全球治理的核心,其宪章确立了主权平等、和平解决争端等原则,为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80年来,联合国不仅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还推动了数亿人口摆脱贫困,主导了诸如千年发展目标、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等全球治理议题,其历史正当性毋庸置疑。
 
 然而,杨教授同时指出,冷战后国际体系面临深刻挑战:全球治理碎片化、既有多边机制功能性失灵,权力结构固化与失衡,导致规则制定权与执行力的不对称。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长期受阻,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瘫痪,这些都反映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僵化与滞后。在此背景下,数字化转型、气候变化、绿色壁垒、南北矛盾等新议题不断涌现,而传统的治理框架已难以应对。他强调,中国既是现有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获益者,也是坚定的改革推动者。在“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合组织等多边平台中,中国推动了更具包容性和代表性的合作机制。杨教授指出,未来全球治理格局将继续演变,尤其是全球南方的力量不断上升,中小国家通过区域组织提升国际影响力,而全球北方的部分国家则面临影响力下降的趋势。
 互动环节中,学生们围绕“中国如何在多边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提出问题。杨教授回应说,中国需要增强制度性话语权,既要积极参与现有机制的改革,也要创新提出新机制。同时,青年学者要培养战略思维,深入理解大国博弈与新兴议题之间的互动逻辑,从而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为中国的国际参与贡献智慧与力量。
 三场讲座中,杨洁勉教授不仅系统梳理了国际关系史的重要脉络和方法论问题,更与湖北大学师生进行了多轮深入互动,耐心回应大家在理论学习、论文写作与学术规划中的困惑。他强调,学术研究应当以问题为导向,善于结合中国经验与国际理论展开探索;青年学者更要珍惜时光,打牢基础,培养国际视野与战略思维。
 此次系列讲座主题鲜明、内容翔实,不仅加深了湖北大学师生对国际关系史的理解,也激发了青年学子投身国际关系研究的学术热情。许多师生表示,通过学习,他们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复杂格局有了更系统的把握,对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方向也更加清晰坚定。此次讲座也体现了湖北大学在国际关系与区域国别学领域建设中的学术担当和浓厚学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