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拓展学术研究国际视野,9月25日至26日,湖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成功举办“沙湖大讲堂”系列讲座。活动特邀多位深耕拉美研究领域的杰出校友及知名学者重返校园,围绕政治、经济、社会与国际关系等前沿议题开展六场高水平学术报告,系统呈现学科发展的国际动态与研究方法,生动展现湖北大学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学术积淀,彰显“学成反哺、薪火相传”的学术传承精神。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美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杨首国以《当前拉美形势及相关热点问题研究》为题,深入剖析拉美在国际格局中的战略价值。他指出,中拉合作具有显著的互补性,拉美的锂矿、粮食及能源资源对中国的新能源与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针对拉美地区的政治生态,杨首国分析指出,拉美国家的政党轮替与“反传统”思潮虽增加中拉合作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也创造了战略空间。在中美博弈背景下,美国逐步将“安全问题”作为工具,强化军事介入,甚至以毒品、移民等问题为借口进行干预。面对这一局势,杨首国建议中国坚持平等互利原则,深化发展战略对接,推动中拉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实现合作新突破。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王晓德教授结合自身学术历程,在《从撰写拉美史专著的角度谈谈做学问的体会》讲座中分享治学心得。王晓德回溯了欧洲人自殖民时代以来对美洲的认知建构过程,通过解构“美洲退化论”等欧洲中心主义叙事,揭示知识体系构建与外交战略的深层关联,并以美国开国元勋杰斐逊反驳“美洲退化论”的学术抗争为例,阐明历史研究的现实意义,展现了历史研究如何与现实政治需求深度互动。在治学方法层面,他特别强调史料搜集的扎实性与多语言能力的重要性,提出扎实的史料搜集是学术研究的根基,而多语言阅读能力则是突破单一叙事局限、还原历史复杂性的关键路径。此外,他以自身学术经历勉励青年学者“沉潜治学”,注重跨学科探索与独立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周志伟研究员在《巴西经济转型与中巴合作前景》讲座中,立足全球大变局视角,系统分析了中美拉三边关系的新特征,并深入探讨了中国与巴西合作的战略机遇与路径选择。周志伟指出,当前逆全球化浪潮与单边主义倾向抬头,导致全球治理体系面临“供需矛盾”加剧的困境——发展中国家对全球治理规则制定中更大代表性、更高话语权的需求持续上升,但既有体系未能充分回应这一诉求。在此背景下,南南合作机制加速发展,发展中国家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其在国际体系中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聚焦拉美地区,周志伟强调,大国博弈加剧与阵营化趋势的显性化,使得拉美国家普遍面临“选边站队”的外部压力。对此,他建议中国始终秉持合作共赢理念,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模式,成为拉美国家值得信赖的长期伙伴。就中拉经济合作的具体实践,周志伟指出,中国对拉美投资已发生结构性转型:从早期以传统能源与资源开发为主,逐步拓展至科技研发、物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新兴领域,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特征。这种转型既精准对接了拉美国家推动经济结构升级的内生需求,也为中拉合作注入了创新驱动的新动能。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研究部王勤淮首席研究员以《国际金融视野下的拉美经济与中国机遇》为题,系统阐释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他指出,在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应发挥自身经济增长优势,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通过解析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与电子交易平台建设,结合华为等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实践,王勤淮揭示金融创新对中拉合作的支撑作用。报告既呈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逻辑,又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展现中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战略机遇。报告最后,王勤淮总结指出,尽管面临国际货币竞争与地缘政治博弈等挑战,但基于中国经济的稳健增长、金融市场开放的持续推进以及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市场需求扩大,人民币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地位提升具有历史必然性。
 
 绍兴市委党校雷泳仁研究员在《心有良知,行有担当——阳明心学的真精神》的讲座中,以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核心思想,阐释传统哲学的当代价值,指出这一思想不仅是个人修身之道,也是社会治理与责任担当的根本,蕴含着“修己以安人”的社会治理智慧与责任担当意识。雷泳仁强调,阳明心学所倡导的独立思考、道德理想主义与开放包容精神,对于当下社会仍具现实意义。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阳明的理想与实践提醒人们保持内心的良知与行动的自觉。他通过“格物致知”的案例解析,强调学术研究应兼具思想深度与实践担当,勉励青年学者在时代发展中坚守良知、勇担使命。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夏立安教授在《财产权视野下的拉丁美洲现代化》讲座中,创新性地将财产权理论与社会学经典学说相结合,通过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拉美国家的改革案例,揭示制度设计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一方面,这些改革在短期内推动了社会财富再分配、改善了底层民生;另一方面,因配套法律体系不健全、政策引导失当及国际环境约束,部分国家出现了产权模糊、资本外流、经济效率下降等风险。他强调,这些经验教训为中国提供了关键镜鉴——财产权制度改革需在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稳定之间寻求动态平衡。报告最后,夏立安提出,中国需从“制度设计”(构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产权制度框架)与“国际合作”(参与全球财产权治理规则制定)双向发力,将拉美改革的经验教训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智慧,为全球南方国家财产权制度创新提供“中国方案”。
 
 讲座期间,师生与专家展开深度互动,围绕学科方法论、学术写作路径及国际研究前沿等议题进行热烈讨论。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研究经验,勉励青年学子厚植家国情怀,提升跨文化研究能力,彰显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在人才培养与学术传承方面的特色优势。此次系列讲座不仅构建起校友反哺母校的学术桥梁,更通过前沿理论与实践智慧的碰撞,为区域国别学学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